科研成果

当前位置: 首页 -> 科学研究 -> 科研成果 -> 正文

亚洲泥炭湿地微型生物大数据及生态指示研究取得进展

作者: 来源: 阅读次数: 日期:2021-03-29


 

近日,国际学术期刊“第四纪地质学论评”(Quaternary Science Reviews)在线发表了一篇题为Developing a continental-scale testate amoeba hydrological transfer function for Asian peatlands的研究成果。   

该成果是一项国际合作研究,论文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为6163银河线路检测中心秦养民老师,第一作者单位为6163银河线路检测中心和关键带演化湖北省重点实验室。参加者来自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东北师范大学、莫斯科大学、俄罗斯科学院气候变化和生态系统西伯利亚监测站,以及约克大学等十多个科研机构。该研究历时约十余年,收集了亚洲地区东起勘察加半岛-远东地区和兴安岭-长白山区一线,西至贝加尔湖-西西伯利亚的广大地区,北起亚北极圈,南至中国南方亚高山湿地群,采集样品近3000余份,覆盖了亚洲泥炭湿地的大部分区域(图1)。

 

1 研究样地分布及所在气候区,不同颜色代表不同的植被类型

 

2 亚洲地区泥炭地微型生物属种与水位的转换函数模型,横坐标代表实际观测的水位值,纵坐标代表模型预测的水位值,A为全部样品的回归结果,B为筛选去除异常样品后的回归结果 

该研究在较大空间尺度上分析了亚洲地区泥炭沼泽的微型生物,鉴定和统计了大量的生物标本,发现了一个新物种(Nebela jiuhuensis, Qin 2016),汇编了亚洲泥炭湿地微型生物物种分类名录,建立了物种数据库和环境因子数据库。本研究基于微型生物大数据构建了亚洲地区泥炭地的生物属种与水位的转换函数模型(图2)。结果表明,在水位梯度上,大部分物种表现出明确的干/湿度指示意义,对水位和湿度具有很强的指示性。从观测值与预测值的回归结果来看,我们构建的亚洲地区泥炭湿地生物-水位转换函数模型具有很强的预测和推导能力。此外,我们还评估了不同气候或植被类型的转换函数结果,发现尽管样本量有一定差异,但结果差别不大,表明微型生物对泥炭地水位的指示意义具有普遍适用性。

该研究成果为在较大空间尺度上开展古环境重建研究奠定了现代过程的基础,为应对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湿地的科学管理等提供科学依据。

 

        

 

3 左:不同气候区和植被类型泥炭湿地微型生物与水位的转换函数(A. 温带针叶林; B. 温带落阔叶混交林, C.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右上:论文首页,右下:作者在野外开展森林和湿地野火的生态效应研究

 

致谢:项目参与者之一英国约克大学Richard J. Payne1978-2019)博士在2019年的珠峰探险中不幸遇难,论文成果的发表藉以告慰。 

 

作者简介:秦养民,男,博士,6163银河线路检测中心副教授,生物地质与环境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人员,主要从事湿地生态学、自然地理学、第四纪环境变化的教学和研究工作。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泥炭湿地生态监测和古环境重建、长江中游湖泊环境变化与人类活动;自然(干旱、野火)和人类(围垦)干扰下的生态响应等方面,发表研究论文40余篇。

中文网页:http://grzy.cug.edu.cn/qinyangmin/zh_CN/index.htm 

英文网页:http://www.geobiology.cn/qin_yangmin 

论文信息:Qin Y., Li H., Mazei Y., Kurina I., Swindle G.T., Bobrov A., Tsyganov A.N., Gu Y., Huang X. Xue J., Lamentowicz M., Marcisz K., Roland T., Payne R.J., Mitchell E.A.D., Xie S. Developing a continental-scale testate amoeba hydrological transfer function for Asian peatlands. Quarter nary Science Reviews, 2021, 258, doi.org/10.1016/j.quascirev.2021.106868. 

论文链接: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277379121000755?dgcid=author 

 

 

 

Baidu
sogou